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贵州省商贸计量管理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6 11:09:40  浏览:890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贵州省商贸计量管理办法

贵州省人民政府


贵州省商贸计量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我省商贸计量工作的监督管理,保证商贸领域使用和销售的计量器具量值的统一和准确可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商贸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由各级人民政府标准计量管理局负责实施。

  第三条 从事商贸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目前使用的市制单位要在1990年底以前完成向国家法定计量单位过渡。

  第二章 商贸部门计量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四条 各级商贸部门要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各有关计量法规;检查本部门、本系统各基层单位的执行情况。各商贸主管部门应有相应的机构和人员管理计量工作。基层商贸单位应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计量人员。商贸计量工作受当地人民政府标准计量管理部门的指导。

  第五条 管理计量工作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制定本部门、本系统计量工作计划和各种计量管理制度;督促检查所属单位的计量工作;对违反国家计量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单位和个人,有权查明原因向上级反映,并向政府标准计量部门提出处理意见。

  第六条 在政府标准计量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商贸部门要认真开展计量监督和“物价计量信得过”活动,做好计量法制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商贸人员的计量法制观念,维护社会主义商业道德。

  第三章 商贸计量器具的使用和管理

  第七条 商贸活动中使用的计量器具,应由使用单位或个人向当地人民政府标准计量管理部门指定的计量检定机构申请周期检定,并按规定交纳检定费用。

  第八条 计量监督管理人员持证有权对商贸单位、个体商贩和集市上的各种计量器具进行检查。受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如实提供情况和材料,不得欺骗、抵制和拒绝。计量监督管理人员对违反计量法的行为提出处理意见,并依据本办法进行现场处罚。

  第九条 商贸单位和个体商贩,不准经营无合格印、证的计量器具和被禁止使用的计量器具。

  进口的计量器具,必须向省标准计量管理局申请检定合格后,方可销售。

  第十条 商业、供销、粮食、农贸集市管理部门,要设立公平尺、公平秤,并负责保管、维护和监督检查,定期送当地政府标准计量行政部门所属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免费进行检定。

  第十一条 使用商贸计量器具的人员必须掌握所使用计量器具的性能、维护保养和使用方法。不准破坏计量器具的准确度和进行不诚实的计量。

  第十二条 使用中的商贸计量器具,必须具有有效期内的检定合格印、证,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准使用:

  (一)无有效期内检定合格印、证的;

  (二)已损坏和被确认失准的;

  (三)表示量值的刻线、数值或星点模糊难以辨认的。

  第十三条 不认真贯彻国家计量法律、法规及政策,计量不准而侵害消费者利益的单位和个人,不能参加评选先进企业和先进工作者。各级商贸主管部门和基层单位,要将商贸计量工作的成绩作为考核工作、评奖、竞赛的重要内容。

  第四章 罚 则

  第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者,各级标准计量管理部门有权进行批评、警告,提请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提交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对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者,给予行政处罚:

  (一)使用国家明令废除的非法定计量单位的计量器具、销售以非法定计量单位标注的商品,除责令其停止使用和销售外,可并处20元至500元的罚款。

  (二)销售非法定计量单位的计量器具,责令其停止销售、没收违法所得,可并处相当其违法所得10%-50%的罚款。

  (三)收购和销售无合格印、证的计量器具,除责令其停止收购和销售,没收违法所得外,可并处相当其违法所得10%至50%的罚款,且最低罚款不得低于50元。

  (四)属于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未依法申请检定或经检定不合格仍继续使用的,除责令其停止使用外,按未依法申请检定或经检定不合格仍继续使用的计量器具的件数,每件处以50元以下罚款。

  (五)销售未经型式批准或样机试验合格的计量器具新产品,责令其停止销售,并予以封存,没收全部违法所得,可并处3000元以下罚款。

  (六)销售未经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标准计量行政部门检定合格的进口计量器具,责令其停止销售,封存计量器具,没收其全部违法所得,可并处其销售额10%至50%的罚款。

  (七)使用不合格的计量器具给国家和消费者造成损失的,责令其赔偿损失,没收计量器具和全部违法所得,损失较轻的可并处10元至200元的罚款,损失较重的可并处200元至1000元的罚款。

  (八)利用计量器具进行不诚实的计量,仿造计量数据,损害国家和消费者利益的,责令其赔偿损失,没收其全部违法所得,可并处10元至300元的罚款;情节恶劣,损失严重的并处300元至1500元的罚款。

  (九)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给国家和消费者造成损失的,责令其赔偿损失,没收计量器具和全部违法所得,可并处50元至500元的罚款;损失较重的可并处2000元以下的罚款。

  (十)销售、使用以欺骗消费者为目的的计量器具的单位和个人,没收其计量器具和全部违法所得,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对单位直接责任人员和个人追究刑事责任。

  (十一)伪造、倒卖强制检定印、证的,没收其非法的检定印、证和全部违法所得,可并处100元至1000元罚款;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以上行政处罚决定由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标准计量管理部门作出。罚款在1万元以上的,应报省标准计量管理局决定。

  第十七条 对违反本办法的罚款及没收、追缴的财物,必须由当地标准计量管理局出具统一的罚没收据,并全部上交同级财政部门。

  第十八条 对个人的罚款,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国家或集体单位报销。对企业的罚款一律在企业自留资金中开支,不得列入成本。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罚款一律在预算包干经费中开支。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七、八、九项规定的行政处罚,也可以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决定。

  第十九条 受罚单位和个人对以上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15日内,可以向上一级标准计量管理部门申请复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上一级标准计量管理部门应在收到复议申请书后20日内作出决定。对复议决定仍然不服的,可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对行政处罚决定期满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条 对拒绝接受监督检查,阻挠政府计量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执行任务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当事人,由当地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对违反本办法或利用职权敲诈勒索、收受贿赂、营私舞弊的计量监督管理人员,除收缴其全部非法所得外,视情况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授权贵州省标准计量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省过去制定的有关商贸计量管理的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一律按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福建省最低工资规定(修正)

福建省政府


福建省最低工资规定(修正)
福建省政府


根据1998年5月3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省政府规章和省政府规章性文件修订的决定》进行修改


第一条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保障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我省境内所有企业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用人单位),以及在用人单位领取报酬的劳动者(以下简称劳动者)。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参照本规定执行。
见习、试用期间的劳动者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单位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本规定所称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
第四条 确定最低工资标准必须符合下列原则:
(一)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二)社会公平原则;
(三)政府、工会、企业三方民主协商原则。
第五条 最低工资标准应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确定。县级以上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第六条 最低工资标准应根据当地劳动者及其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社会平均工资、劳动生产率、城镇就业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确定。
最低工资标准应高于本地区社会救济金和失业保险金标准。
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应及时提供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统计数据。
第七条 最低工资标准一般按月确定,也可按周、日、时确定。各种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标准可以互相换算。
第八条 根据全省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异,可以执行不同的最低工资标准。
各地(市)一般只执行一个最低工资标准,个别区域生活水平低于本地(市)平均生活水平且差距较大的,可以执行不同的最低工资标准。
第九条 各地(市)最低工资标准的初步方案由各地(市)劳动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经委、工会制订,并报请同级人民政府(行政公署)审定。
各地(市)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在每年5月31日前将同级人民政府(行政公署)审定的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初步方案及其确定依据、详细说明和最低工资标准的适用范围报省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第十条 省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收到各地(市)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的最低工资标准初步方案后,应在每年6月15日前召集省经委、总工会共同研究,提出对各地(市)最低工资标准及其适用范围的审核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于每年7月1日前在《福建政报》和《福建日报》上公布全省各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并报国务院备案。
第十二条 最低工资标准发布实施后,本规定第六条所列举的各项因素发生变化,或本地区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累计变动较大时,可以调整,但每年至多调整一次。
第十三条 下列各项不作为最低工资的组成部分:
(一)加班加点工资;
(二)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和条件下的津贴;
(三)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劳动保险、福利待遇。
第十四条 最低工资应以货币形式按时(至少每月一次)支付,不得以有价票证、证券或者实物充抵。
禁止非法克扣或者无故拖延支付劳动者的工资。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必须将政府对最低工资的有关规定告知本单位劳动者。
第十六条 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适用的最低工资标准。
实行计件工资或者提成工资等工资形式的单位必须进行合理折算,其相应的折算额不得低于按时、日、周、月确定的相应的最低工资标准。
第十七条 由于劳动者本人原因,造成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未提供正常劳动的,不执行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
非劳动者本人原因,属于用人单位自身原因造成停工,以致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无法提供正常劳动的,用人单位必须支付停工津贴,且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由于政策调整等社会原因,使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经当地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暂不执行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其劳动者的基本生活保障办法由省劳动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规定。
第十八条 各级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第十九条 各级工会有权对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发现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有权要求有关部门处理。
第二十条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就最低工资发生争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规定处理。
第二十一条 用人单位违反第十四条第一款、第十六条规定的,由当地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补发所欠劳动者的工资,并从规定应支付工资日期的次日起,每日按所欠工资额的1%赔偿劳动者的经济损失。
对拒付所欠工资和赔偿金的,当地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视情节轻重,可处以所欠工资和赔偿金总额一至三倍的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30000元,或者提请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用人单位营业执照。
第二十二条 当事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由福建省劳动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自1994年10月1日起施行。
1998年5月3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省政府规章和省政府规章性文件修订的决定》的有关条款:
《福建省最低工资规定》(省人民政府令第17号)
第二十一条第二款中“可处以所欠工资和赔偿金总额的一至三倍罚款”的规定修改为“可处以所欠工资和赔偿金总额一至三倍的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30000元”。



1994年9月19日

厦门市劳动合同管理办法

福建省厦门市人民政府


厦门市劳动合同管理办法
厦门市人民政府


(根据2001年1月21日发布的厦门市人民政府令第97号将本文废止)


第一条 为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保护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生产、工作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厦门经济特区劳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及国家的有关劳动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厦门市范围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职工。
第三条 订立劳动合同必须坚持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受国家法律保护,双方必须严格履行。
第四条 劳动合同的管理机关为各级劳动行政部门。
第五条 职工上岗前,用人单位与职工应依法以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必须由职工本人与用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授权的用人单位代表签订。
劳动合同的内容必须符合《条例》的规定,并符合劳动行政部门规定的格式。
第六条 劳动合同的期限分为:
(一)有固定期限;
(二)无固定期限;
(三)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
第七条 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第八条 劳动合同未变更的,用人单位不得安排职工从事合同规定以外的工作,但属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发生事故或灾害,需要及时抢修或救灾;
(二)因工作需要确需调整其工种、岗位、任务的临时性调动,以及临时外派工作。
第九条 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在合同期限届满时,经协商同意,可以续订劳动合同。续订劳动合同应在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前一个月提出。
第十条 双方应在劳动合同终止、解除后十五天内办妥有关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手续,企业应按《条例》规定发给职工补助费。
无正当理由不按规定的时间办理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手续,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应赔偿损失。
第十一条 劳动合同当事人一方因过错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劳动合同的,另一方有权要求履行或者采取补救措施,造成另一方经济损失的,受损失一方有权要求赔偿损失;如属双方过错,由双方分别承担各自应负的违约责任。
第十二条 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一方违反劳动合同时,应向另一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对于违反劳动合同而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双方没有约定的,根据造成的后果和责任大小,支付违约金或赔偿损失。
第十三条 由用人单位出资培训的职工擅自离职的,应按签订的协议赔偿培训费;没有协议的,按以下标准赔偿:(合同期限-服务期限)÷合同期限×培训费用×(30%~70%)。培训费用包括:学费、资料费、住宿费、车旅费、制装费及公杂费。
第十四条 劳动合同当事人因下列事件造成不能履行合同的全部或者部分义务的,免除其全部或部分责任:
(一)各类自然灾害;
(二)战争;
(三)用人单位因国家压缩指令性生产计划或基本建设计划。
不能履行劳动合同义务的当事人一方,应当及时通知另一方,以减轻可能给另一方造成的损失,并在合理的期限内提供有关证明。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动合同变更、续订,用人单位必须于签订之日起七日内,报劳动行政部门备案,并附职工花名册一式四份。对不平等、不合法的劳动合同条款,劳动行政部门有权责令劳动合同当事人限期改正。
第十六条 劳动行政部门应建立劳动合同管理制度,依法进行劳动合同备案审查和劳动监察。
区、县劳动行政部门负责该区、县所属的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的管理;其他用人单位由市劳动局或其委托的区、县劳动行政部门负责。
第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不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动合同不按时签订、不按时报劳动行政部门备案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补签或责令限期报备,并按用工人数每人每月五十元处以罚款。
第十八条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职工,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市劳动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1994年10月20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